用户注册 现有 327 名学员在线学习
专业硕士
当前位置:专业硕士 > 考试资讯 > GCT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在职农业硕士招生简章学费2.1-2.4万
作者:零点启航教育 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发布日期:2015-06-19
0

一、招生类别

我校2015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类别为“农业硕士”,设有4个招生领域:“农业资源利用”、“农业信息化”、“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具体领域及方向详见“招生领域及方向目录”。

在职研究生完成学业后,颁发硕士学位证书,学位授予信息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注册备案。

二、报考条件

2015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从事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具有农业与农村发展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

三、报名方法

报名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网上报名

考生于6月23日至7月11日访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 http://www.chinadegrees.cn),登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考生登录入口:http://www.chinadegrees.cn/zzlk),按信息平台说明和要求注册、上传电子照片、完成网上报名并缴纳报名考试费。

考生只可选择我校一个招生领域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报考。

考生报名并缴费成功后,须立即打印报名系统生成的《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报名登记表》,以备现场确认时使用。

2、现场确认

考生于7月12日至15日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港澳台身份证件、华侨身份证或外籍护照)、满足报考条件的最高学历、学位证书以及《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报名登记表》,到各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报名信息经考生签字确认后,一律不得更改。

只完成网上报名,但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现场确认者,报名无效。

3、注意事项

(1)10月15日后,考生可登录信息平台下载考试准考证。

(2)考生报名时,“报考专业或领域”、“报考研究方向”及“报考院系”等内容请务必认真填写,不填或错填者,将影响考生录取。

(3)学校将在研究生处网站及时公布报名考试等事宜的最新通知,请考生密切关注(网址:http://yjsc.cuit.edu.cn)。

四、入学考试

1、考试科目

入学考试科目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和“专业考试”。

(1)GCT

GCT实行全国联考,考试由教育部统一安排。

GCT考试总时间共3小时。考试满分为400分,由4部分构成,每部分各占100分,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运用能力测试(我校考生的外国语运用能力测试限选考英语语种)。考试大纲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5年GCT考试成绩一次有效。

(2)专业考试

专业考试包括笔试和综合面试,由我校自行命题并组织考试。

各招生领域、方向对应的专业考试笔试科目详见招生目录。

2、考试方式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

(1)初试:GCT全国联考

时间:10月25日8:30-11:30

地点:由考生报考时选定考区的主管部门安排,以准考证为准。

考生必须参加GCT全国联考,取得考试成绩。

(2)复试:专业考试

时间:国家公布GCT联考成绩后

地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将按照国家规定的招生限额,根据报考我校考生的GCT考试成绩划定复试分数线,公布符合复试条件的考生名单。复试安排另行通知。

五、资格审查

1、按照国家规定,我校将在录取前将对考生录取资格进行审查。

2、国家公布GCT成绩后,符合我校复试条件的考生须登录信息平台下载本人的《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资格审查表》。

3、《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资格审查表》须由考生送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考生电子照片处也须加盖人事部门公章。

4、考生到我校参加复试时,须提交已加盖公章的《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资格审查表》及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等相关资格审查材料。

5、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向我校提交认证报告。

6、经审查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我校将不予录取或取消录取资格,责任由考生自负。

六、录取工作

1、录取工作由我校自行组织实施。

2、录取人数按国家规定的限额执行。

3、学校将根据国家规定,对考生的思想品德、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择优录取。

七、其他事宜

1、新生入学

在职研究生新生入学报到的时间一般为2016年上半年,以考生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为准。

2、学习年限

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3、培养方式

在职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培养,主要利用节假日或采取短期多次集中的学习形式安排教学。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或500学时。

4、论文指导

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采取“双导师”制,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校内导师由我校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校外导师由相关行业、部门及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高级职称专家担任。

5、学位授予

在职研究生按照相关培养方案要求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后,授予硕士学位,颁发硕士学位证书,学位授予信息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注册备案。

6、学费标准

根据教学培养安排和集中授课地点不同,我校对在职研究生学费的规定标准为21000元/人或24000元/人(气象系统联合培养班),以考生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为准。学费须于研究生入学报到时一次性缴纳,中途不予退还。


招生目录

招生领域及

代码

招生方向

招生学院

复试笔试

科目

参考书目

农业

资源利用

(095103)

⑴气象防灾减灾

⑵气象资源与社会发展

大气科学

学院

《气象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⑴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⑵3S集成与气象应用

资源环境

学院

《生态学》

《生态学》第四版,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年

农业信息化

(095112)

⑴大气探测技术与应用

⑵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与应用

⑶雷电科学与技术

电子工程

学院

《大气探测技术》

《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张文煜、袁九毅主编,气象出版社

⑴气象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估

⑵农业气象服务

⑶气象综合业务保障与发展

通信工程

学院

《信息技术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王移芝、罗四维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⑴计算机应用技术

⑵气象信息技术

计算机

学院

(1)公共气象服务管理及技术

⑵气象数据共享技术及服务应用

⑶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技术

软件工程

学院

(1)气象信息服务与管理

(2)信息网络技术

信息安全工程学院


农村

与区域发展

(095110)

⑴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⑵土地资源管理与乡村建设规划

资源环境

学院

《生态学》

《生态学》第四版,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编,科学出版社,2014年

(1)区域经济

(2)财政与金融

(3)农业经济管理

商学院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第五版 钟甫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095111)

⑴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

⑵乡村旅游与人力资源开发

⑶公共气象服务管理

管理学院

《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第三版,周三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⑴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

物流学院

注:1、点击领域、方向名称可查看相关简介

   2、未标明版本号的参考书,以最新版为准

招生联系方式

研究生处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8-85966365   028-85966142

传       真:028-85966365

联 系 人:方老师  何老师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处

邮      编:610225

网      址:http://yjsc.cuit.edu.cn

邮      箱:xwb@cuit.edu.cn 

招生学院咨询电话

招生学院

联系老师

咨询电话

大气科学学院

张老师

028-85966389

资源环境学院

胡老师 杨老师

028-85966913

028-85966070

电子工程学院

申老师

028-85966898

通信工程学院

林老师 冯老师

028-85966249

计算机学院

周老师

028-85966393

软件工程学院

田老师 龚老师

028-85966931

028-85966923

信息安全工程学院

杨老师

028-85966953

商学院

孙老师

028-84833025

管理学院

何老师

028-84833034

物流学院

袁老师

028-84831296


招生领域、方向简介

一、招生领域:农业资源利用领域(095103)

(一)招生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招生方向:

1、气象防灾减灾

为适应气象事业现代化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行业在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公共气象与防灾减灾服务的能力,向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特别是农业、牧业、林业、国土、环保等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对此,主要面向全国气象行业在职人员,招收攻读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气象防灾减灾方向的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本方向依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该学院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四川省重点学科、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面向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讲授大气科学学科、气象业务技术与防灾减灾的基本方法及最新成果。培养研究生能够利用部门自身特色和优势,积极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改善气象服务手段,拓宽气象服务领域,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开展特色气象保障服务,提高气象服务质量。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气象防灾减灾形势,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风险区划与影响评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及气象防灾减灾的能力。

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综合气象观测及应用,气象信息分析,气象预报预测新方法与新技术,短临预报与精细化预报,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公共气象服务,应用气象与气候,卫星遥感与应用,雷电监测与预防,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诊断分析,气候区划与评估,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气象新技术开发与推广,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灾害的发生机理、监测、预警与防御对策,气象灾情调查收集方法,气象灾害数据库管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影响评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气象标准与防灾减灾法规。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大气科学研究进展、气象预报新技术、现代气象服务系统、气象灾害评估技术、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农业气象灾害与预报等。

2、气象资源与社会发展

在气象行业现代业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三大气象战略是发展的重点。因此,加强气象服务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社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联系,提高气象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主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方向依托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四川省重点学科、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主要指导研究生学习气象基础知识及其与农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相关知识,主要研究气象资源与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等的关系,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城乡发展建设、重大气候灾害应对及影响评估等方面的气象保障服务,加强气象资源评估与开发研究,将气象学知识与社会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气象服务社会的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应用气象学、应用气候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气象信息与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学、气象政策法规、经济发展与天气风险管理、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等。 

(二)招生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招生方向:

1、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方向招收在农业、环保、气象、林业、园林、粮食、规划、水保、水利、县乡村党政机关等部门工作的在职人员。

本方向主要从事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等因子相互作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开展农业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水资源利用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农业资源利用新技术、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与控制、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利用与水土保持、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农业污染控制及资源化、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等。

2、3S集成与气象应用

本方向招收在气象、环保、农业、林业、水保、水利、园林、城乡规划、县乡村党政机关等部门工作的在职人员。

本方向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开展气象资料管理、气象观测资料可视化、气象灾害评估、防灾减灾、气象数据空间分析、农业气候区划、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等方面应用的研究。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农业资源利用新技术、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与控制、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原理及方法、气象地理信息系统工程、遥感地学分析、防灾减灾信息系统等。 

二、招生领域:农业信息化领域(095112)

(一)招生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招生方向:

1、大气探测技术与应用

本方向主要依托中国气象局设立在本学院的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大气探测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川省大气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气象雷达信号处理中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大气科学与电子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应用能力,熟悉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具有综合气象探测技术应用、观测方法的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国家气象事业发展中的相关技术问题,掌握应用综合气象观测信息指导农业防灾减灾的基本方法,具备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与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分析与评价的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人员。

基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方向主要研究大气探测技术在农业、气象等行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研究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与应用、气象灾害监测技术、大气探测及信息保障技术、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天气雷达应用技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技术、气象数据综合应用等。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大气探测原理、气象雷达原理与系统、大气物理、气象雷达回波分析及应用等。

2、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与应用

本方向主要依托中国气象局设立在本学院的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大气探测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川省大气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气象雷达信号处理中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气象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技术的最新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研究、理论分析、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掌握应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与技术指导农业防灾减灾,具备人工影响天气系统与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分析与评价的应用能力,从事人工影响天气应用与农业产业防灾减灾相关的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人员。

基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方向利用卫星、雷达、飞机等现代探测手段,主要研究研究开发多尺度云降水监测技术,完善云降水和人工催化过程的实时监测识别系统;加强利用现代天气数值预报技术,研究开发多尺度云降水和催化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同化技术;加强利用监测新技术,完善不同降水云的催化作业条件和实时识别技术;完善不同降水云的播撒方法、工具、时机、部位、催化剂和剂量等技术指标。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大气探测原理、气象雷达回波分析及应用、大气物理、人工影响天气理论及应用等。

3、雷电科学与技术

本方向主要依托中国气象局设立在本学院的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以及大气探测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川省大气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气象雷达信号处理中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雷电防护技术与防灾减灾技术的最新发展需求,具有工程综合能力,掌握雷电科学基本理论,能够利用现代防雷技术手段进行防雷工程设计、施工、雷电监测与预警预报技术、雷电风险评估等应用能力,同时利用现代雷电监测手段,完成对雷电信息获取、处理与应用能力的防雷减灾人才。结合信息化社会的雷电灾害特征,能够从事各个领域(气象、民航、交通、农业等)的综合防雷设计,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电磁兼容与过电压保护,雷电物理研究和风险评估等的高级工程与技术人才。

主要研究雷电物理,雷电监测,雷电预警预报,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技术、防雷技术与工程,防雷检测,雷电风险评估等内容。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大气探测原理、雷电监测与预警技术、大气物理、防雷技术及工程应用等。 

(二)招生学院:通信工程学院

招生方向:

1、气象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估

气象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及时、准确的将气象预报产品、预警信息、减灾方法和预防措施发布给公众是降低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在灾害发生前的预警,灾害发生时的减灾办法、应急措施等信息,以最快、最大覆盖、最准确的告知公众,灾害发生前的风险评估和灾害发生后的损害评估是广大公众迫切需求解决的现实问题。气象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估方向致力于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气象预警信息和减灾办法的信息发布中,支持采用最新信息技术发布气象防灾减灾信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灾害防御的风险和灾害造成的损害的评估。招收对象为在县级气象部门、涉农企事业等单位中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特别在防灾减灾领域从事系统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方面,从事灾害风险和损害评估方面的相关技术、管理或培训工作的在职人员。

气象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估方向主要研究实现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获取、存储与传输、处理、分析与利用的技术,灾害发生前的风险评估和灾害发生后的损害评估技术。具体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应用、WEB服务器技术及应用、应急通信、灾害防御技术、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应急管理、气象与保险等。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应急通信、应急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web软件开发技术及应用、WEB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估、气象与保险等。

2、农业气象服务

气象为农服务是气象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具体应用。主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发布技术,特别以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信息技术,服务于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将为新形势下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随着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Web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已经能够随时随地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移动互联网应用与WEB应用相结合的新型信息发布渠道已经逐步深入到农村生活和农业工作的多个领域。

农业气象服务方向主要为县级气象局、农业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涉农企事业等单位中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岗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能熟练应用相关技术深入高效地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农业气象服务方向主要研究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各种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等技术在农业有关的领域的应用。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移动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移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跨智能手机平台程序设计和WEB服务器技术及应用。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信息管理、GIS技术及应用、3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web软件开发、移动电子商务、气象与农业病虫害、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现代农业实用气象技术等。

3、气象综合业务保障与发展

全国气象部门正建立涵盖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等综合业务“省、市、县”一体化平台,实现县级预报服务产品制作、发布等业务的综合化集约化和岗位多责化。这就要求台站基层人员必须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响应这样的迫切需求,气象综合业务保障与发展方向主要培养能负责各类观测设备、预报业务系统、气象服务设施和通信网络设备的巡视、维护和保障,具有管理知识和有服务意识的较强沟通协调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气象综合业务保障与发展方向主要研究县级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平台、预警预报制作平台、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综合管理平台和信息网络支撑平台所涉及到的各种技术。具体包括: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技术应对措施和管理应对方法,各系统的数据质量监测与验证、各种故障的分析与排除、设备的维修与维护、校准与检定、软件与系统的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技术及应用。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有:气象基础知识、气象综合观测技术基础、气象综合观测设备维护务实、计算机网络技术务实、气象通信传输技术务实(卫星、GPRS、北斗、广播、短信)、网络设备组网与故障排除、单片机的原理及编程务实、气象传感器的校准与检定、数据库务实、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等。 

(三)招生学院:计算机学院

招生方向:

1、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方向培养从事农业管理与科技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推广与开发、农村信用社管理及服务、农业职业教育、农村发展相关技术、农业生产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培养目标是为农业管理、教育、科研、推广、涉农企事业等单位与农林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岗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

主要研究内容涉农信息管理及信息分析、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开发、农业数据库建设、气象、农经及农业灾害预防等领域的涉农网络系统的建设、管理及维护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应用、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开发、农业经济信息决策分析预测系统的设计及开发。

本方向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农业信息化导论、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农业信息处理与分析、WebGIS、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络基础与局域网组建、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动画设计、音视频处理与非线性编辑、农业广告设计与制作等。

2、气象信息技术

本方向培养从事气象信息网络业务、气象资料业务、气象工程咨询、气象影视信息服务及相关技术开发、技术保障、应用研究、业务技术管理等工作的技术人员。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1.气象数据存储:掌握数据库相关专业知识,具备气象数据质量控制、加工处理和存储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保障能力。2.气象资料管理:掌握数据库相关专业知识,具备对长时间序列的海量气象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保障能力。3.气象影视信息服务: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艺术设计、影视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气象影视信息服务,如,广播电视气象预报节目制作,各种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媒体发布,媒体科普宣传等服务。掌握影视艺术专业知识和数字媒体作品开发技能。

本方向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气象信息化导论、气象信息处理与分析、气象数据分析与展示、数据库应用技术、Java、HTML5、CSS3、网页编程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平面广告设计、影视摄录编技术、动画设计技术等。

(四)招生学院:软件工程学院

招生方向:

1、公共气象服务管理及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将信息化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应用于公共气象服务领域,特别是使用软件技术来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软件系统是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公共气象服务建设中各种软件系统是系统建设的关键。

本方向重点研究如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软件技术来建设和管理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例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系统、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综合管理系统、极端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减灾系统等。

本方向的毕业生具有坚实的气象信息化系统知识并掌握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具备指导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的能力。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公共气象服务概论、应用气象学、气象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基于本体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气象灾害评估技术与管理、智能决策与应急保障系统等。

2、气象数据共享技术及服务应用

本方向主要培养气象通信网络系统的管理、维护、建设和服务,气象数据的收集、处理、存档、管理及共享服务,实现气象、水文、地球环境等数据的交换,以及相关业务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本方向重点研究气象业务中包括报文在内的、涵盖综合气象探测数据和信息产品的数据收发、处理、管理和共享服务平台,主要进行数据收集与分发、数据加工处理、数据存储管理、共享服务、业务监控等系统的建设、运行、管理及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现代气象业务体制、气象信息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集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气象数据交换技术、气象信息处理技术、气象数据存储技术、气象数据共享技术、农业信息获取、气象信息可视化等。

3、农业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技术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造传统农业,提高生产效率。

培养目标是培养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加强农业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生产者手中,实现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和升级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主要研究内容是涉农信息管理及信息查询,数据库建设与利用,数据分析与展示,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开发,服务平台系统的设计及开发。

本方向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农业信息化导论、农业信息管理与利用、农业信息处理与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软件工程、农业数据分析与展示、信息服务平台等。

(五)招生学院:信息安全工程学院

招生方向:

1、气象信息服务与管理

本方向立足四川经济发展要求,面向全国需求,为气象行业、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的信息化相关岗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网络服务与管理人员。

本方向旨在培养学生气象信息服务与管理技术,以信息服务与管理为核心,掌握气象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共享与开发应用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的信息管理和保障网络安全的能力。

本方向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以信息服务与管理为核心,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与灾备技术,数据的质量控制、信息的共享与发布技术,同时确保关键核心数据的安全。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气象信息服务与管理概论、气象软件开发与应用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气象信息处理与共享技术、气象数据存储与灾备技术、气象信息网络技术、气象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气象信息网络应急系统、移动互联网及应用等。

2、信息网络技术

本方向主要招收对象是从事管理、科技组织、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和技术推广与开发的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工作人员,以及对信息化技术感兴趣的其他人员。

本方向的培养目标是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在深度挖掘和有效整合已有政策、市场、科技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以信息管理服务为核心,掌握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网络应用开发技术;掌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服务与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同时具备一定的网络管理和保障网络安全的能力。为各级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网络技术人才。

本方向主要学习信息网络技术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最新技术,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以信息管理服务为核心,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与灾备、信息的共享与发布、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应用开发技术,为信息科技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本方向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信息技术概论、数据库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与网站建设、Web应用开发技术、移动互联网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挖掘基础与实践、决策支持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

三、招生领域: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095110)

(一)招生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招生方向:

1、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为了满足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本方向招收在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气象、环保、农业、林业、水保、水利、园林等部门,以及县乡村党政机关等基层工作的在职人员。

本方向主要对统筹城乡发展途径与方法、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农村建设规划、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将经济、规划、管理等知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满足社会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人才的需求。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农村社会发展专题、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土地资源管理及规划、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村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与区域发展、乡村规划与设计等。

2、土地资源管理与乡村建设规划

本方向一方面通过学习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进行土地规划、测量、地籍管理的基本训练,利用测绘和遥感技术开展土地调查及评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及管理等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城乡规划基本知识对乡村自然、经济、资源进行分析评价,以便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培养具有土地资源管理与乡村规划能力的毕业生。

本方向招收在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园林、城乡规划、交通、测绘等,以及县乡村党政机关部门工作的在职人员。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涉农产业组织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农村社会发展专题、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土地资源管理及规划、农业资源与区域发展、乡村规划与设计、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招生学院:商学院

招生方向:

1、区域经济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选择、有机组合和空间过程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方向立足于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致力于将现代区域经济理念运用到农村与区域发展中去。招收对象为城乡公共服务管理部门、金融保险、环保、农林水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气象、旅游、基层党政机关等部门工作的在职人员。

本方向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理论与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村公共管理和服务人才。培养在农村区域发展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经济分析、风险管理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服务“三农”管理工作的能力。

区域经济方向主要研究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城镇化、防灾减灾与区域发展、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现代田园城市等问题研究,将经济学理论、环境科学理论与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有机结合。

拟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区域经济学、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农村金融等课程。

2、财政与金融

本方向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依托我校在金融工程、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上的优势,突出金融与财政的实践应用和实务操作。招收对象为在财政税务管理、政府管理部门、金融管理机构、招商与评估、项目评估、项目开发与推广、农林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气象部门、城乡党政机关等部门工作的在职人员。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备财政与金融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够从事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风险管理、基层政府财政管理、农业项目投资管理与评估等工作;能够在农村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农村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管理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方向主要以案例和实践教学为主,拟开设金融理论与实务专题、财政理论与实务专题、项目投资与评估专题研究、农村金融、农业灾害保险等课程。

3、农业经济管理

该方向以“三农”问题为着眼点,立足于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致力于将农业经济管理理论应用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招收对象为从事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发展管理、城乡土地规划、城乡建设、农村财税金融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业教育等工作的农村党政机关和农村基层组织在职人员。

本方向旨在为农村基层组织、农村党政机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农业经济管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现代理论工具和实践手段、能够独立研究和处理农村改革与发展所遇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方向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为主,拟开设农业经济管理、涉农项目组织与管理、农村金融、农业政策、农业资源与区域规划专题等课程。

四、招生领域: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095111)

(一)招生学院:管理学院

招生方向:

1、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

本方向招生对象主要为地方各级政府、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地质、地震、水利、环境、教育、卫生、医疗、商务、统计、金融等行业和部门的在职人员和其他相关个人等。

本方向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气象灾害、减灾防灾与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气象灾害类型和特征、灾害减灾防灾理论、灾害预测预警分析方法、灾害应急预案与应急管理、灾害紧急救援、防灾工程管理以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管理人才。

本方向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数字化方法、公共气象服务概论、气象灾害预报新技术、气象灾害评估技术、应急管理、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灾害紧急救援、气象灾害预防和气象科技服务、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防灾减灾工程管理专题、农村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专题、农业政策与法规等。

2、乡村旅游与人力资源开发

本方向招生对象为地方各级政府及气象、农业、旅游、文化、统计、科技、教育、卫生、医疗、水利、环境、商务等行业或领域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以及从事与乡村旅游和人力资源开发相关工作的个人等。

本方向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人力资源开发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适应小城镇建设、现代农业科技观光休闲旅游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求,熟悉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旅游服务管理、灾害紧急救援、乡村旅游景区规划、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农业科技创新管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方法,能在新农村风貌设计与建设管理、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乡村服务业态与服务管理、农业科技政策分析与评价、农村科技组织管理、农业科技人才开发等方面从事相关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

本方向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气象服务概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乡村旅游资源学、乡村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乡村旅游服务管理、乡村文化遗产研究专题、灾害紧急救援、劳动关系管理、农业政策与法规等。   

3、公共气象服务管理

本方向招生对象为各级气象部门从事行政管理、组织人事管理以及从事公共气象服务管理、气象服务市场开发的在职人员及其他相关个人等。

本方向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市场调查与分析方法,熟悉公共气象服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气象服务市场开发等专业知识,具备较强政策分析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从事气象服务管理以及气象服务市场开发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

本方向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气象服务概论、组织行为学、管理决策与方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选聘与测评、气象事业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气象业务体制机制改革研究专题、市场营销学、气象危机管理研究、农村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专题等等。

(二)招生学院:物流学院

招生方向:

农产品物流与电子商务

本方向招生对象主要为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农业、物流、气象、科技、商务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本方向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农产品物流的基本理论,熟悉农产品运输优化、仓储控制、流通加工、快速配送、农产品电子商务运作、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与方法,了解物流系统规划的原理,能在农产品物流成本核算、易腐农产品运输组织与优化、易腐农产品库存与控制、冷链运输技术、农产品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农产品配送模式选择、农产品销售商选择等方面,从事农产品物流管理及相关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

本方向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物流概论、农产品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运输成本与管理、采购与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气象防灾减灾工程管理专题、农业政策与法规等。

农业硕士简介

硕士专业学位,系我国现行的两种硕士学位类型之一,与“学术型”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农业硕士是硕士专业学位的一种,是为了满足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和发展规划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增强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度、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及加大面向农业的科技组织与服务能力而设定的新型学位类型。该学位符合其特定的职业背景,主要为农业及其相关行业培养服务于“三农”建设,了解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规律,具有系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能解决农业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农业相关技术问题和面向农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与服务等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鉴于农业硕士培养人才的特殊定位,其培养目标、方式、课程设置及培养管理工作主要侧重于应用。因此,其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和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学位授予工作的管理与现有的“学术型”研究生均有所不同。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有关规定,按照全国农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方案,结合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制定的农业硕士培养管理方式如下:

(一)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制定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针对农业硕士侧重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体现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开拓性和实用性。

(二)抓住重点难点,突出专题研究。针对招收的学生已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特点,结合农村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点问题和特殊难点,在科学系统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专题研究,拓展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加强实践和案例教学。针对农业推广实践性极强的特点,依托同中国气象局、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防雷中心,以及各级农业科学研究院、各级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中心等单位及相关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科研实践基地,提高学员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较高层次性质工作的能力。

(四)根据生源特点,灵活制定课程教学安排。针对农业硕士“进校不离岗”的特点,主要利用节假日或采取短期多次集中的学习形式安排教学,方便学员工作学习。同时,严格课堂教学纪律,坚决执行考勤制度,杜绝无故旷课现象,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五)论文实行双导师负责制,严把开题、中期考核关。论文质量是农业硕士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为此,我校将指定导师小组、校内导师和学生所在单位导师联合指导论文撰写,并强调开题报告的指导性作用,发挥中期检查的监督纠错作用,切实提高论文撰写质量。

(六)规范答辩程序,把好学位论文出口关。根据农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规定,我们将从严制定学生申请答辩时所必须取得的学术成果要求;挑选3名副高级及其以上职称专家进行论文评阅(其中必有1位来自校外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生产实践部门),并成立不少于5人的由副高级及其以上职称专家组成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严格规范的执行学位论文答辩程序,确保论文质量。

(七)严把学位授予质量关。对于每位申请获得农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修完培养各环节的学分,符合学位授予工作的规定。

综上所述,在职人员攻读农业硕士是服务于“三农”建设的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在职提升学位层次、拓展知识结构、增强科研水平和提高工作能力的有效渠道,很好地缓解了相关行业及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推荐阅读:2015年在职工程硕士GCT招生人数学费招生简章汇总 

 

0
考试资讯
资料下载
Copyright © 2011-2021 Lingdianj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69480号
京ICP备:17069480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2090号

联系我们

扫码拨打电话
18610334578
扫码添加微信
微信号:974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