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现有 319 名学员在线学习
专业硕士
当前位置:专业硕士 > 考试资讯 > GCT
河南科技学院2015年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教育硕士GCT招生简章学费1.4万
作者:零点启航教育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 发布日期:2015-06-18
0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5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5〕20号)精神,我校2015年继续招收“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5名。具体事宜如下:

 一、招生类别和领域

我校2015年在工程硕士、教育硕士、农业硕士等3个专业学位类别7个领域招收“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代码为920100。


二、报考条件
2012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在职业学校从事2年以上教学工作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在职教师,或在省、市(地)、县级职教教研室(研究所)从事3年以上教研工作的研究人员。

 职业学校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高等职业学校包括专科层次的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

 三、考试科目

 政治理论、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专业考试,共计3门。其中,GCT实行全国联考。GCT考试大纲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GCT试卷由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语(语种为英语)运用能力测试四部分构成。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

 政治理论课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在复试时进行。

 四、考试时间

 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时间为10月25日(星期日)8:30-11:30。

五、报名方法和程序

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1、网上报名
考生于6月23日—7月11日访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 http://www.chinadegrees.cn),登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管理信息平台”(考生登录入口:http://www.chinadegrees.cn/zzlk),按信息平台说明和要求注册、上传电子照片、完成网上报名、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等,生成并打印《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报名登记表》。 提交报名信息时,考生须上传本人近期电子照片。该电子照片将在《报名登记表》、《资格审查表》、准考证、成绩单、学位证上使用,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准备(详见报名网站),可请照相馆拍摄并调整至相应文件大小,不得进行任何修饰。信息平台将自动向照片审核不通过的考生发送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通知其重新上传。

 照片未经审核或审核不通过的考生不能进行现场确认。

 考生应牢记自己提交信息时产生的“网报编号”,以备在现场确认时使用。

2、网上缴费 2015年GCT全国联考按每人80元收取报名考试费。

3、现场确认 考生于7月12日—15日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符合报考条件的本人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原件以及《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报名登记表》,到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新校区训练馆(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大道62号,科学大道与瑞达路交叉口东200米路北),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报名信息经考生签字确认后,一律不得更改。

 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工作,逾期不予办理。只完成网上报名但未在规定时间内现场确认的,本次报名无效,所缴报名考试费不予退还。

4、打印准考证 考生可于10月15日后登录“在职联考信息平台”下载打印准考证。 准考证应妥善保管,复试时交验。
六、复试
我校自行确定GCT成绩合格分数线。上线考生可参加我校组织的政治理论和相应专业学位类别的自命题考试。 复试由资格审查、体检、笔试、面试四部分组成:

 1、资格审查

全国联考成绩发布后,达到我校复试要求的考生登录“在职联考信息平台”,下载本人的《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将该表与满足报考条件的最高学历、学位证书一并提交我校进行资格审查。

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一经查实,随时取消其报考资格,责任由考生自负。

 2、体检

复试时,考生须到我校指定医院进行体格检查。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文件精神,确定考生的体检结果是否符合录取要求。

 3、笔试

 笔试包括政治理论课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均实行闭卷考试。

 考生须持联考准考证及身份证件进场考试。

 政治理论: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专业知识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以招生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重点考察考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运用能力。


政治理论、专业知识考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4、面试:满分100分,主要对考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尤其是考核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每位考生的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

七、录取办法

我校自定录取分数线,学校根据考生入学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不进行跨校、跨学位类别或跨专业领域调剂录取。

 八、学习年限及学费

 被录取者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培养,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根据培养方案和学员实际安排集中授课。学生在读期间,一切关系留在原单位,其工资、福利、医疗等均由原单位负责。

 学员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由我校颁发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

学费为14000元(含课程费、论文指导和答辩费、学位申请费)。分三次缴清:第一年入校时缴纳5000元,第二年7月份缴纳5000元,第三年7月份缴纳4000元。

 九、联系方法

 学校代码:10467 地 址:河南省新乡市华兰大道东段 河南科技学院研招办
邮政编码:453003 联系电话:0373-3040863、3040150
电子邮箱:zhouhong3040863@163.com
学校网址:http://www.hist.edu.cn
研究生处网址:http://yjsc.hist.edu.cn

 招生学院联系方式(区号:0373)


学校简介

 河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始建于1949年,前身是渊源于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的北京农业大学长治分校和平原省立农业学校,历经平原农学院、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河南科技学院。
学校地处中原名城新乡市,占地面积2478亩,校舍面积62万平方米。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总量达210万册,中外文期刊1300余种。现有2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有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和院士工作站3个。有“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设19个教学学院,6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农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国家级职教师资专业建设点专业6个,河南省特色专业、名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2个。有河南省重点一级、二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个,有农业硕士、工程硕士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涵盖3个类别15个领域。学校办有成人教育学院和民办独立学院——新科学院。

 目前有各类在校生4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1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4000余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多层次、多科性的办学格局。建校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800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尤其是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98人,博士、硕士生导师275人,导师中65%拥有博士学位,54.4%拥有正高级职称,已经形成了一支年龄与学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导师队伍。“双聘院士”6人,教授122人,副教授423人;博士、硕士101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16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1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49人,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创新工程、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获得者40人。聘请中科院院士赵其国、盖钧镒、成卓敏等6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性构建了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双师型素质、双基地建设、双技能训练、双证书制度”“四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职教师资培养的“双岗实习、置换培训”实习新模式。2001年以来,完成教育部教改项目8项、河南省教改项目57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0项。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5%以上。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兴校”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攻关、转基因生物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课题2228项,获科技成果奖1110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学校培育的小麦高产品种“百农3217”,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双价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百棉1号”,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获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和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在全国大面积种植并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累计增产效益超过30亿元,国家批准学校以棉花品种等为主体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 58”,连续5年成为河南及黄淮南部麦区第一大小麦品种,截至2014年夏收,“百农矮抗58”累计种植面积超过2.6亿亩,增产小麦107.1亿公斤,增产效益达200多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201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国家粮食核心区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全面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跨越工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成立了6个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联盟,建立了6个省级、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和60多个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盟与基地的成立,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直接融入到产业升级、行业增效、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中,为不断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已毕业的五届149名硕士学位研究生中,学位授予率100%,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或考取博士研究生。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英国、荷兰、加拿大等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与美国布瑞纳大学、韩国江原大学、荷兰农业学生交换及学习访问基金会等开展了合作办学,常年聘有美、英等国的外籍专家任教。

 学校的办学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河南省教师培训先进单位、河南省科技创新十佳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单位等50余项荣誉称号。

 招生领域简介 工程硕士(机械工程代码:085201

 该领域面向国家机械工程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制造、开发、维护与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理念、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现拥有“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和“食品加工装备及自动化”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主要研究方向有超精密加工理论与技术;再制造技术与工程;先进切削工艺与检测技术;智能检测技术;矿山机械;振动机械;起重机械等。

 该领域建有校企专家组成的教学和导师团队,现有专职教研人员85名,其中校级特聘教授1人、教授13人、博士18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5人。先后与中信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新飞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新乡市起重设备厂有限责任公司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协同创新联盟,选聘企业兼职教师27名。

 该领域拥有“精密加工与特种制造”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起重设备安全运行监控”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和河南省重点后备学科、“精密与微细加工技术”新乡市重点实验室。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省部级及企业项目40多项,外源科研经费650余万元;近5年来共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0余篇、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授权专利20项。

教育硕士(教育管理) 代码:045101

 本领域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创新意识、较强实践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研究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领域现有教师53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4人,博士7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5人。拥有“高等教育学”河南省重点二级学科、“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与区域经济研究”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围绕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诊断与课堂评价、学生行为分析与管理等方向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

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省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农业推广硕士(作物) 代码:095101

本领域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围绕河南省小麦、棉花、玉米等重要农作物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良种繁育、种子经营与管理等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有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培育;作物高效简化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作物高产优质生理调控技术应用;种子生产与经营等。

 本领域现有教师60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8人,双聘院士2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0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有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等3个。已形成了由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核心,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思想活跃的学术团队。
本领域先后培育作物新品种( 系)68个,获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级4项。近五年,共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转基因生物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2013年“矮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本领域依托“作物学”河南省重点学科,建有“作物分子育种”和“作物栽培生理”2个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共建“作物基因组学和遗传改良”实验室。建有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作物遗传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有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等校外实践实习基地12个。

 农业推广硕士(园艺) 代码:095102
园艺领域为园艺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园艺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本领域主要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遗传与育种、设施蔬菜栽培与生理生态、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果蔬品质与营养生理方向等4个研究方向。以园艺植物的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特色园艺植物,如葡萄、柿、桃、南瓜、大黄、黄瓜、牡丹、香石竹、三色堇等的种质资源创新及育种利用,系统开展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和综合配套生产技术研究。
现有专职教师42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17名。博士19人,硕士生导师28人,其中兼职导师7人。本领域依托河南科技学院教学科研实验平台,园艺园林学院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果树、蔬菜、花卉)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园艺产品品质分析实验室、植物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等开展研究工作。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他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96篇,SCI、EI、ISTP收录55篇;出版学术著作38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成果奖35项。

 农业推广硕士(植物保护) 代码:095104

本领域设有农业昆虫和害虫防治、昆虫化学生态、植物分子病理、植物病害流行学、农药开发和应用、农药风险评价等六个研究方向。重点围绕水稻、小麦、蔬菜、瓜果和林木等农林作物病虫草害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并已在重大有害生物的预警与综合治理、农药风险评估和应用开发、农产品安全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

 现有教职工57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22名。博士26人,硕士生导师15人。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国家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20项,科研经费800万元,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0余项;发表文章400余篇,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6余篇,SCI收录66篇,EI收录15篇,ISTP收录45篇,出版学术著作22部。

农业推广硕士(养殖) 代码:095105
本领域以培养掌握养殖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协调发展,教学、科研、产业与服务相结合,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工作。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畜禽产品残留物检测、畜禽高效洁净安全生产、饲料安全生产、蜜蜂高效养殖等。

 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博士5人,硕士13人。拥有“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蜜蜂试验站”国家级平台、“生猪智能化清洁生产与健康养殖”省级重点实验室、“动物疫病和残留物防控”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动物病毒病及药物残留分析”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3个省级教学平台和新乡市畜禽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饲料营养重点实验室、生态养殖研究所、饲料研究所等5个市校级科研平台;与省内外10余家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实验室面积2230平方米,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41台件,仪器设备总值1800余万元。

 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0多项、地方合作项目10多项,科研经费近500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 代码:095112

农业信息化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在农业领域系统应用的过程,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跨越发展,为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该领域主要为农业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涉农企业等部门中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岗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本领域现已形成精细育种、苗情远程监控、农业灌溉智能控制、温室智能控制等研究方向。

 现有教师4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博士12人。
本领域拥有电子工程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农业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仿真、ARM实验室、计算机软件等专业实验室12个;建有农业数字媒体创意与设计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乡市农业数字媒体重点实验室、智能农业协同创新中心等9个科研平台。

 近四年来该领域教师发表论文416篇,其中EI源期刊论文52篇,EI检索论文117篇,CSCD和中文核心论文46篇;获得地厅级以上的科研项目76项;出版教材和著作43部,其中国家及规划教材7部;获得地厅级以上奖励102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21项科研课题通过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获得国内领先的鉴定结论;与企业合作,推出了以数字农业、智能灌溉系统、企业ERP系统、交通监控系统、智能化养殖系统、工业生产自动控制系统等为代表的特色产品。

 

推荐阅读:2015年在职工程硕士GCT招生人数学费招生简章汇总 

        2015年十月在职硕士报考条件、招生院校、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学费汇总

 

0
考试资讯
资料下载
Copyright © 2011-2021 Lingdianj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7069480号
京ICP备:17069480号 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2090号

联系我们

扫码拨打电话
18610334578
扫码添加微信
微信号:97436365